7月27日,華晨鑫源發布旗下首個自有乘用車品牌“斯威”時,71年出生的鑫源控股董事長龔大興用了這樣一句開場白:斯威是個什么鬼?
“斯威”是什么鬼,大家現在已經知道。大家沒想到的是,龔大興真正要搞的,是一個比“斯威”還要大的“鬼”。
這個“鬼”,在德國叫“工業4.0”,在更多國家叫“智能制造”,在中國則被寫進一個制造業轉型升級十年綱領,叫“中國制造2025”。
很高大上的,是吧?
更高大上的是花銷。據透露,鑫源計劃在未來4年里,投入超過20億元來完成智能制造整體改造——這是這家企業去年工業產值的1/3。
以摩托車、農機和汽車(剛剛起步)為主力產業板塊的鑫源,無論規模、知名度還是工業產值,在本地尚不能進前十,但卻率先搞起了智能制造整體改造,這到底是要鬧哪樣?
還是讓龔大興自己說吧——
“差異化、個性化是我們一直在堅持的發展方向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比如專注越野摩托車市場,雖然在細分市場做得算成功的,但量卻做不上去,公司的摩托車板塊還得靠以前那種大路貨支撐。
“是市場需求不大么?不是。不論國內國外,需求是在增長的。那么痛點在哪里呢?這么多年下來,我們還在用老的設備、理念和流程在做這種個性化特征十分明顯的產品。這就像用石器時代的工具來造互聯網+時代的產品,怎么可能!
“制造企業掙錢,過去靠的是單品種、規模化,但今后必須靠多品種、個性化,所以必須脫胎換骨。”
怎么個脫胎換骨法?
首先肯定是求醫問藥。鑫源找的是IBM——對,就是那個前些年從IT業轉型,如今已是全球頂級解決方案供應商的IBM。
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大中華區副總裁徐習明透露,他們為鑫源定制的整體轉型方案,將從戰略轉型、核心能力建設和智能制造三個方面,幫助鑫源控股逐步建成適應智能制造時代的能力和組織架構,最終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、定制化的高端產品。
具體而言,未來鑫源的運轉,將以營銷平臺大數據分析為起點,圍繞終端訂單,研發、供應、制造端高度協同、彈性生產,在有效控制設計和制造成本的同時,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。
比如生產汽車。現在大多數企業從接單到下線,至少需要20-30天,而且配置選項變化還不能太多,因為供應鏈的協同響應效率達不到,整車總裝現場管理水平也達不到,一復雜了準亂套。
智能制造要實現的,就是不管訂單有多復雜,甚至不管之前有沒有那個選項,只要客戶提出需求,從營銷端開始,研發、供應、制造等整個產業鏈條上每個環節,都能夠同步響應、協同完成,每張訂單從接單到下線還只需要不到10天。
對鑫源來說,這次智能制造整體改造,幾乎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,從管理層到營銷端甚至到上游供應商。
這么大的動作,要達成的目標就四個字:彎道超車。也就是在國內智能制造風剛起時,搶跑一步,吃第一批螃蟹。
“和大型國有企業比,鑫源這樣的民營企業包袱相對較輕,的確有很大可能實現這一愿景。”徐習明說。
這倒不全是王婆賣瓜。在中國,IBM已經為許多一流企業提供過企業咨詢服務,其中最著名的一家是總部位于深圳的世界級IT公司(很好猜)。
據說,重慶一家知名汽車企業(也很好猜)現在正和他們密切接觸。